▲近日,饶毅收到了“申请欧洲科学院外籍学者”的宣传信息。有机构表示,费用不会超过95万元。照片/ic
▲近日,饶毅收到了“申请欧洲科学院外籍学者”的宣传信息。有机构表示,费用不会超过95万元。图/IC图片 据封面新闻报道,10月14日,知名教授、学者饶毅在个人公众号“饶毅科学”发表文章,宣布收到“申请欧洲科学院外籍学者”的宣传信息,其他各方也“明确引述”,称费用不超过95万元。消息一经曝光,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不得不说,作为一个由英国皇家学会等机构发起、汇集了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组织,这个学术组织是相当不妥的。欧洲科学院的学术称号被认为是国际学术界的公共认证主位成就。然而,现在却与咨询服务的透明价格挂钩,这不禁让人不禁要问:神圣的学术荣誉怎么会沦为商品呢?不得不承认,如果所谓的“咨询服务”是一门生意,那么这门生意的成长可能就来自于学术评审制度中头衔崇拜所造成的需求缺口。回顾当前的科研资源配置、人才计划选拔等活动,高度重要的学术职称往往被作为关键衡量指标。这种取向让一些学者陷入了“头衔焦虑”。欧洲科学院马利诺要求候选人必须由现任学者提名,且必须具有深厚的国际学术人脉,给中介机构运作空间。声称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表示,他们可以帮助连接现有的学者,开发铜的国际渠道化,将本应基于学术实力建立的联系转变为有偿服务。这种灰色操作的实质是将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从能力转向资源。更令人担忧的是,此类服务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市场。提供此项服务的机构茫然地表示,其“直销渠道”的报价比正规市场渠道低约200万元,体现了其产业化的深度。然而,“咨询服务”看似体面的包装并不能掩盖学术奖项的商业本质。例如,该组织强调这些费用包括翻译、差旅等费用,并拒绝“花钱买书名”。但它承认可以“帮助联系愿意提名的学者”,显然打破了正常咨询的界限。尤其是欧洲科学院的评选标准明确侧重于“整个过程从提名、院系评审到学术委员会审批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然而,中介所谓的“资源支持”却是利用学术评价的公正性来骗钱。如果说学生继续被第三方过度包装往往被国外大学认为是学术诚信问题,那么通过此类咨询服务的高价包装打造出的所谓“学术”也被认为是学术诚信问题。 渎职?追根溯源,当学者借助“资源”费获得提名资格时,体现的不是学术水平而是“经济能力”,这些头衔就失去了重要的学术认可感。学术职称泛滥暴露了监管机制和学术诚信建设的薄弱环节。从法律角度来看,如果学者使用 f以政府支持的项目资金购买这些服务,可能涉嫌违反科学技术发展法关于科学技术经费专用的规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触犯刑法的贪污罪、挪用公款罪。此前发生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因过多颁发证书、出售职称而被撤销登记的案件,给学术职称商业化敲响了警钟。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生意会造成“劣币催良币”的恶性循环:虽然愿意坐冷板凳的扎实研究人员花费数十年时间追逐学术突破,但少数人却试图通过付费捷径获得头衔。这种差异将严重挫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最终抹杀学术创新的土壤。到遏制职称的商业化,学术机构需要加强选拔过程的透明度。例如,欧洲科学院可以进一步公开提名过程的评价标准,压缩暗箱操作的空间;大学还需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打破“职称论”,将科研成果的质量和价值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加强对学术中介机构的查处,对涉嫌转让的转让者依法追究责任,坚决维护学术诚信。只有这样,学术荣誉才能回归本质,纯洁才能回归纯洁,真正的学术卓越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撰稿/袁芳(学者)编辑/许秋雨/李丽君校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