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再增一条邮轮航线。 11月5日,记者从朝阳区水利局获悉,灞河通航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洪水 15
北京将再增一条邮轮航线。 11月5日,记者从朝阳区水利局获悉,灞河通航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灞河15公里游船航线已开始试航。目前,船闸投产、水域布局、配套设施完善、蓄洪区建设正在统筹推进。预计该航线将于明年正式运营。承载着千年水运历史的文化河将以崭新的面貌正式亮相。旅客可从北京市中心区乘船前往城市副中心。 15公里的灞河邮轮航线开始试航。新京报记者 王飞托 摄 打造动水景观长廊。作为北京首条连接中心城区的旅游线路从印度港到巴河温榆河段有15公里的路线。驼房营、北岗子、东坝、金盏4个双向船闸建设已竣工,进入试运行阶段。游轮从印度港码头出发,沿途经过将台、酒仙桥、东坝、金盏等各大组团,最终到达副中心。路线采用“四季皆景”的设计理念,打造动人的水景长廊。秋天,皓月桥旁的水叶林被染成金色,水杉枝叶橙红;春天,山桃、青桃在河里盛开,二月兰、波斯菊等在河里一一绽放。这条线路不仅是观光通道,更是激活水上经济的“金水”。路线连接北京太古坊798·751艺术区t、阆园站等沿海商圈和文化创意园区。近水但不近水的阆园站文创园东北角,如今已成为黄金地段;即将竣工的北京太古片区将融合生物多样性理念的滨水景观,成为水城融合的商业新地标; 798·751艺术区和丽都商务区位于灞河沿岸,已成为文化、旅游、商业融合的代表点之一。这条有着800年历史的水运古道正在逐步转变为世界级的滨水经济区。 15公里的灞河邮轮航线开始试航。新京报记者王飞拍到的“步道+骑行道”,21公里滨水慢行系统连成一体。除了乘船游览之外,21 公里长的水域灞河慢行系统连通,形成“小路+自行车道”的综合交通网络。 13座跨江大桥完成了桥下的连接,让市民和游客在水域漫步更加方便。目前,已开放使馆四段1.5公里林水草、酒仙桥路至阆园段山碧涛滨水区2.3公里、机场二线至温榆河段6.7公里水域。沿线建设综合邮站、游轮码头、体育场馆等。朝阳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五五”期间,力争实现剩余慢行系统竣工,实现海峡两岸全线连通43.4公里,上游连通二号公路。护城河,下游连接清河温榆河和北运河慢行交通系统。在河流垂直方向上,全长43.4公里的滨水绿道与沿线公园绿道、市政慢行路网相连,实现水网、绿网、路网“三网合一”。巴河游船沿线的景色。新京报记者 王飞 拍摄蓄滞洪设施 巴河口蓄滞洪区建设项目已向社会开放,雨水调节蓄洪能力达338万立方米。景观绿化、门房装修等收尾工程已全面推进,计划12月底全面竣工。项目管理范围自灞河机场第二走廊至汝文峪河口,全长6.7公里,建筑面积248.38公顷。灞河为温榆河支流,西起东北护城河,东在金盏镇沙窝汇入温榆河,全长21.7公里,运河面积163.1平方公里。是“西蓄东泄、南北分洪”防洪排水体系中“东泄”和“北分洪”的主通道。直接承担中心城和副城市地区的防洪排涝工作。项目新建蓄滞洪区两处,总库容338万立方米。目前,三座独立式防洪闸门、一座控制闸门、一座船闸已竣工,31米高水情主体工程也已竣工,满足准确监测洪情的需要,还可作为设施和观测设施。在保证防洪功能的同时,河口储滞区将全面重塑河流河道空间。 11500株观赏树木沿河岸有序分布,涵盖了39种本土观赏树种,形成了一条层次丰富、四季美景的生态绿色长廊,将成为秋季游灞河时最美的风景。此外,项目还保留了原有的林带、大树和小岛,为白鹭、夜鹭等鸟类提供了栖息地,并与周边农场形成完整的食物链,营造出美丽而野性的生态空间。朝阳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治理灞河水域空间,将居住区、绿地公园等城市资源纵向连接起来,为市民提供优质的休闲空间,实现“推赢”。走出去看绿,出去看山水”;横向实现水岸共管,打破“水是水,岸是岸”的旧格局,实现河流、绿地、建筑一体化。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白爽 校对 杨丽
